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评论、点赞,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
油画进入中国仅有一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碰撞中,徐悲鸿、李铁夫、林风眠等艺术家将油画从西方带回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结合,探索出一条油画成为中国主要绘画形式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油画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主义的鲜明特色。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油画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国油画家能自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探索如何以油画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显得难能可贵。
大型作品的构成是由特殊的规律性、题材内在的规定性和一定的偶发性几个方面的因素集合而成的,最后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画面的最后结果也难以预料。制作也是一个反复改动的过程。一般我在上画布前只是依照一个模糊的想法,并不固定画面。例如《酸雨》(220CMX340CM 1997-1999九届全国美展铜奖),这幅作品因为追求雨雾的效果,有意压缩了黑白关系,有很大的难度,制作时间长达两年。1997年构图开始的时候,只有中间部分,半年后,一边又加了一快,成为三联,面积增加了一倍,人物由原来的七八个增加到三十几个,变成了一个大型的作品。与开始的小稿比,面目全非。
《圣地拉萨》 (180CMX340CM1995--1997)的创作也是如此,最开始的构图是两联,为了暗示朝拜队伍的环绕方向,与右联的正面的人群对应,左联所有的人物都是背部。但上了画布画到一定阶段以,就觉得别扭,只好把左边的三十多人全部改成了侧面。
一般尺寸和古典技法的创作,精确的草图是重要的。而大型的画面和小稿之间视觉效果差异大,小稿构图再完美, 因为尺寸的变化,还是出现问题。所以我不习惯在小稿上花太多工夫,大致上有个气氛就上画布制作。我不善一气呵成,在画布上反复修改,表面看花费时间,但是画面的厚度就是这样形成的。厚度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材料的堆积,一是感觉上的丰富厚重,局部的反复修改会形成的许多偶然效果,两方面互相交融,十分微妙。
大尺寸大场面的作品画面复杂,如何驾驭,学院严格的训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形”与“色” 的经营是其核心,这个“形”不但是“形象”、“形准”的意思、而且是“构图”“构成”的意思,在这里放下“形”不讲, 主要来谈“色”的问题。所谓的“色”不是“色彩”,而是“色调”,准确地说是素描中的“色阶”。所谓“五大调子”,听起来十分陈旧,所以常被轻视。实际这个东西极重要,恰恰就是它在连接契合和理顺画面上所有的关系。一个画面效果的好坏,除了创意,构图等诸要素之外,“五大调子”经营的优劣尤为关键。即便是写生这样简单的事情,如不得此要领,尽管自然当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黑白灰关系,你没有理顺它,画面效果也无从谈起。可以说,只要是绘画,无论保守前卫,都少不了它的存在。
好的画面效果除了其它要素的经营以外,画面最大的黑白灰位置与面积的确定,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小尺寸画面上,人像一小快高光的面积,就相当于大型创作五六个人那么大一块面积。难度在于,处在高光位置的这些人像每个表面还有一组局部的黑白灰关系,这一组关系不能忽略,依然得仔细交代,但它有一个限定范围,那就是从大局上看,虽然这个局部有自己的明暗关系,他们组合的团块相对于整个大画来说仍是一块高光。以此类推,所有原始局部的素描关系要服从整个大局,才能保证整个画面大效果的响亮。
油画《过道》,也印证了上述经验。这幅画中部有一堵门洞后的白墙,是画面中最亮的部位分,第一眼看时,它十分简单,它其实有丰富的黑白灰变化,这个关系必须要画,不画就简单了。但前提是不破坏它作为整个画面的“白”,将属于它自己那一组黑白灰关系进行有意识地压缩,而加强大的“黑白灰”关系。其他部位都是如此,否则画面一定“脏乱差”。无论画面多么复杂,以比较的手段——黑与黑、白与白、灰与灰、黑与白、黑与灰等因素之间进行仔细的比较,就像把隐藏在各种素材下的黑白关系巧妙地串成一串珍珠,使视觉效果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
画面其实是有生命的,一旦画布出现了线条和色彩,那个时候画家和画面就是互相钳制的关系,互为动因,欲罢不能。其实画大幅创作最重要的技巧,是在漫长艰苦的制作过程中自身心态的调整。在激情和厌倦、平和与躁动之间寻找结合点,使自己始终处在不言败的状态中。否则,即便有大师般高超的技巧,作品也终究会不了了之。
广告位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