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评论、点赞,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
至于对素描和色彩的认识,不管是在自修室进行练习,还是在家翻阅画册,总是伴随着时而的郁闷时而的欢乐,或许自己还很幼稚,会为自己一时画不出如意的画而郁闷,会为自己画好一个静物而高兴,总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因作品的内在美而欢乐,会被作品的内涵所吸引。通过今年的艺术监考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确实受益匪浅。这对一名艺术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即可以发现考生的错误,也可以欣赏考生的优秀创作,最重要的是可以察觉自己的不足。每天都有一场色彩和素描需要自己去动脑,去勾画,去创作出自己最满意最合理的作品。
下面就一起探讨一下吧!当然,下面的部分内容只是我的小小见解,不足之处,衷心的希望各位做出批评。我认为:考生在考场上大多都出现了一些很普遍、很普通的现象,甚至考生自己也知道,但确始终没有意识到这是考生“知错不改”而产生的致命的缺点(直接影响考试成绩)。我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以下见解:
问题一:部分考生并不能把题意理解完整。例如在今年安徽工业大学素描考试中,要求画一平头短发正面男青年,部分考生开始画了,画3/4的大有人在,划分头偏长的也有,作为一名考生,如此不认真审题,这不仅是对学业、对家长、对老师的不负责,更是思维定势的完全式错误。在另外一场色彩考试中,要求画六个桔子、一个玻璃杯、五个苹果等,就有一位考生偏偏不画六个桔子,偏是把六个桔子榨成了半杯果汁,“不得不佩服啊,这考生太有创意了”,但阅卷的老师会怎么想呢?
问题二:不能正确地与现实生活物品接轨。 造型出现很大的偏差。集美大学色彩试题中要求画枣,结果有部分考生把枣画成樱桃,还长出长长的尾巴;南昌大学色彩试题要求画三个不同造型的酒瓶,只有啤酒瓶可以准确的表现出来,白酒瓶的造型就怪跷了。画一个南方产的偏紫偏玫瑰红色的体形偏胖的萝卜,部分考生就画成柿子。画棵白菜,就不能正确的表现出白菜的根部,考生竟然用一根“木棍”来代替根部。画洋葱,考生能给你画出一头大蒜来。作为一位美术考生出现这样搞笑的造型问题,确实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归根到底,跟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能力的强弱关系密切。作为美术考生就要有一种遇到任何一个东西就能用透视的方法将其看穿、用美术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本质的本领;部分考生在比例问题上也出现了很大的错误,如南京林业大学考半身像,头与上半身的比例出现严重失调,把头画得很大,小小的身子支撑着一个偌大的头等等,实在不应该。
问题三:不能正确区分近似的物体。 如:陶罐和瓷罐。画一个蓝色瓷罐,为什么很多考生画出来却是一个陶罐,不管是色彩还是素描,陶罐和瓷罐最大也是最好区别的地方恐怕非反光和高光莫属了。与陶罐比较,瓷罐的反光和高光都很强烈,反之,陶罐的反光和高光较弱。
问题四:点高光的方法不正确。那又该如何点高光呢?部分考生用笔呱唧掇上一块白或亮色,就算完成了。高光该如何点?将一点湖蓝或柠檬黄(就画面需要而定)与大量的白调和,用稍干的笔在正确的位置迅速扫上一笔,大小要适合,千万不要犹豫。另外,还要根究前后关系、距光源远近等,将高光的颜色做稍微区分,有前后之分,这样,能更好的拉大画面的前后空间,这些在素描上也同样适用,此外,还要注意高光外围的用笔,不要色调一样,需稍作区分,毕竟这是在表现一个立体的静物。
问题五:不会处理投影。如何处理投影呢?部分考生所画的投影无形状变化、颜色无明暗变化,最初的近实远虚都跑哪里去了呢?不同的物体其投影的形状自然不同,接受光照的强弱也不同,其投影就必然存在差异。这时,近实远虚就派上用场了,在一幅画中,前面物体的投影实,后面物体的投影虚。同样,在一个物体的投影中也有近实远虚之分,投影的要素就是前实后虚。注意投影不要画得太闷,也不要把投影最前面抠得太死。更有部分考生忘记画投影(考生作品的光源非逆光),作画跟学习文化知识是一样的,都需要用脑去思考、体会,切忌心不在焉,乱画一气。
问题六:不会处理同一色系的物体。如何处理同一色系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集美大学色彩试题中有如下静物:五个青枣、三个黄绿色苹果、一块深绿色衬布和一块白衬布、两只白盘、一把水果刀、一个啤酒瓶、一杯果汁。美术学者一看到这些静物,不难发现同一个色系的静物有很多个,自然会在心里给这几个静物排排号,将青枣、黄绿苹果、啤酒瓶、深绿色衬布四种物体之间或两个白盘子之间的色彩倾向稍做区分,有各自的色彩倾向,不要雷同。如果把这份考题当成是一份素描考题,同样也要考虑到同一色系静物之间的轻重关系,要用微妙的变化来做出强烈的对比,使画面效果更加强烈。
问题七:分不清环境色与固有色的关系。例如:考题是画一个蓝色瓷罐,一考生画的却是黑色瓷罐,问其为何画黑色瓷罐,其回答说,蓝色瓷罐放在红色衬布上自然是黑色啦!在理论上,蓝色和红色调和结果是黑色,但并不是说整个瓷罐就是一个黑罐,那亮部呢?为什么也是黑色的?不可否认,从某个角度分析来说理论是正确的,但运用理论也要具体而论。环境色是环境色,固有色是固有色,并不能因为环境色的存在而使物体的固有色消失。在安徽工业大学色彩试题中,要求画一个不锈钢炊具、深浅衬布各一块、一个洋葱、两个西红柿、一个白色杯子、一个马铃薯。结果在考生的试卷中发现很多考生并不能正确利用环境色,不锈钢炊具具用很强的反光能力,应该能映射很多环境色,考生的试卷显示却不是,要么没有环境色,要么乱用“环境色”(只画自己喜欢的,没有把生活中真实的色彩画出来)。我们应该在物体固有色的基础上添加几笔环景色,是处理静物与静物或静物与衬布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融恰的有效方法。作画者应充分利用环境色,让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
问题八:作画拖泥带水、不干脆。那又应如何做到不拖泥带水呢?这是一个很难又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要想做到作画不拖泥带水,在作画过程中必须做到“稳、准、狠”。要做到这三个字,必须把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和一些固定的结构等技巧牢记,并能熟练准确的表现及默画。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应该在作画过程中,看准了再落笔,不要画上很多又发现是不正确的,再整体擦出,浪费了时间还使自己的心情低落。要在正确的位置上留下踏实的脚印,画出一幅很利索的画,确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很舒服。本文章来自易画美术在线_美术学科网msxk.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题九:关于临摹图片,考生却不知道该临摹到什么效果。在考场上发现,部分考生真的只是在临摹,并不联系平时所学的理论及实践,一味的照着葫芦画葫芦,致使画面效果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丢失。临摹图片第一步要干的就是准确的临摹出物体的形,包括内形和外形及它们的穿插。伴随着形的完成,找出结构,分析光源,设计色彩,进行深入刻画,在刻画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眯起眼睛来,将自己的画和图片作比较,尽量使自己作品的强弱对比效果比图片的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在众多的作品中更加突出,更加优秀。
问题十:画面没有完成感。如何使画面有完成感呢?所谓完成感就是在画出所有物体的立体感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刻画,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更像是大师的创作。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应始终做到步步有完成感。所以在作画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物体有立体感,还要不断地对物体的边缘线进行处理,使作品有完成感。处理边缘线是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需要你不断的揣摩,处理的方法还是根据近实远虚来调整。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边缘线画得太死过硬,也不能一条线下来,毫无变化,要有虚实变化,这样,更能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同时又使作品更具有完成感,也使自己的作品上升一个层次。
学习素描和色彩,并不是说一味的埋头苦画,要不断的从优秀画册中发现一些技巧,并在自己作画过程中得以实践、验证。此外,要不断的从身边的学者身上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对照自己的行为,也会从中学到很多。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勤于观察、思考、实践、研究。就怕不观察,不思考,只要思考,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不管是作画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在大脑中琢磨分析一下,再去行动,不要盲目。以上是我对素描色彩的浅薄认识,愿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文章整理不易,请帮忙点赞或留言或打赏,谢谢!
广告位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