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长期作业
在美院上学初期,我对长期作业中的“长”字很不理解,认为一张素描作业有必要画那么长的时间吗?随着能力的提高,后来不但不认为长反而感到时间不够用了。因为要把对象认识清楚,表现充分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这里还要看你定的标准有多高。这里确实有个认识过程,其难度随每个人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如果让大师来画,他可能感到更难,时间更不够用,原因就是对完成一幅作品的要求不同。形的变化源于结构,要在画中弄明白很难,形的变化之流是明暗、光影、色调、动感、量感以及主次、强弱、虚实……等各种不同的节奏变化,这些要依次把它们分辨和梳理清晰,艺术地表现于画面之上,绝非一蹴而就之功,也非一天两日所能。这需要反复理解,反复推敲,反复修正,反复认识,渐臻佳境,没有较长的时间是做不到的。
长期作业和短期不同。长期作业不是叫你手不离笔,坐下不起来地一连画上几个星期,“长”不是拼体力,“长”是为了给你充分时间去认真观察,认真分析,把精力集中于对象的各种关系,各种变化,各种节奏之中。既要准确又要精到而概括,这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一幅长期作业是在不断认识不断修正错误中,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情况下,在极端痛苦的煎熬之中,才会有所得,渐有长进。在短期作业或速写中,有时会画得很精彩,像是偶然碰出来的。其实不然,那是长期作业磨炼与积累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而长期作业是不会有偶然性火花突现的,长期作业是用脑的苦工夫,是手上的硬功夫,只有必然性,功夫不到家是碰不出来的!在深入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大师的优秀作品,对照自己不足之处非常重要,这会使你从各方面得到教诲,一定要懂得名作是最好的老师。画不进去不能磨,长期作业不是磨出来的,是渗透着心血的,只要用心总会想出各种学习的办法。
我曾建议不少年轻人要好好地向大师的作品求教,可是由于他们缺乏进取心,而听不进劝告,我只能暗暗遗憾。安格尔的油画《泉》,从开始构思到作品完成用了几十年,在漫长岁月里他停停画画,反复推敲,慢中求精,在长中求完美无缺。如果安格尔没有画长期作业的功力为基础,画得时间再长也不会出如此不朽之作。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像》用时七年,完成后还不尽如他意。列宾创作的油画《意外归来》中的男主人公——流者放者的形象,在作品完成并被收藏家收藏后,他又先后修改过四次。这些例子除了希望多出精品,多出神品外,还说明没有长期作业的深入刻画能力的训练,要做到精益求精是不可能的幻想。
许多业余作者学习非常刻苦,可是由于很少画长期作业,或者没有这种要求,他们始终苦于徘徊不前之中。
只有深入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从而才能更深入地表现对象。只有通过长期作业训练,才能做到求深求精求高。
只有经过素描的长期作业训练,才是真正解决和才能真正明白素描学习中的一切问题,才算全面地完成了素描学习。希望学画的朋友们能尽量补上这一课。
对于学习素描的重要性,前辈们有许多忠告。米开朗基罗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和首要因素”。安格尔说:“素描是具有表现力的艺术雏形”。马蒂斯说“没有功底的作品,就是一座没有骨架的房子”。有的年轻人没画几张素描就开始怀疑素描之重要。对需要付出巨大劳动的素描感到厌倦。听听马蒂斯的忠告“首先是养护土壤,然后适时播种,最后才是收获”。他说:“有了雄厚的基础,日后才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千万不要轻信那些既不会画,又不懂画的少数“评论家”所谓的“素描无用论”,那只是为他们自己在理论上搞“标新立异”而拿出的一块敲门砖而已,切不要上当。
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先生说得好:“不要过于关注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并不是艺术家”。
自画像不可不画
抽出零散时间多画自画像,是深入研究素描的一种好方法,自己就是最好的模特儿,应该大力提倡。古往今来有哪位大师不画自画像?它既可笔不离手,曲不离口,又可弥补长期作业之不足。它又是一口探井,任你自由探索。也是对画家勤奋程度的最好检验。伦勃朗一生画了几百幅自画像,能说这与他炉火纯青的素描功夫无关?他年轻时的自画像反映了他春风得意,目光中流露出纯真;到了中年他收入颇丰,娶妻生子,订单不断,安乐富足,目光如炬;而至晚年,殒妻丧子,债多缠身,一贫如洗,三餐不饱,他的目光呆滞但嘴角上还流露出不屈而乐观的情绪。他辞世后,这些自画像成了传世之作,被世界三十多个艺术馆收藏。
达·芬奇的自画像和他画的“蒙娜丽莎”一样,是素描中的经典,百看不厌,韵味无穷,是一本素描教科书。柯勒惠支的自画像淳朴厚重,她以一双医治人生为天职的眼睛,无时不在关注着劳苦民众生活中的苦难。她的每幅自画像都充满着沉思的爱。库尔贝的自画像浪漫洒脱。德加的自画像和他的其它绘画一样,生动中求静,沉稳中洋溢着才气。塞尚在生活上无忧无虑,他潜心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富于创造精神,他的自画像力求精炼,不重复他人,潦潦几笔回味无穷。在符鲁贝尔笔下,对形体总是那么敏感,有深度有力度,他钟爱直线的运用,表现出他特异的性格。遗憾的是,现在很少有人对着镜子研究自己了。反映出学习研究氛围不足,对素描学习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缺乏高标准要求。
认识与实践
有人说:“你说的我都懂,就是画不出来”。是真懂吗?“知道”不等于得“道”,“知法”不等于得“法”,知不等于能,要想能必须经过反复实践,在反复实践中去具体地解决,“能”才是检验是否真懂的标准,画不好就是没有懂,没有得“道”,还不得“法”。要通过实践把自认为抽象的懂变为具体的真懂。
一定要在“知法”与“得法”,“知道”与“得道”,“似懂”与“真懂”之间,架起实践的桥梁。认为只要多看看书,多看点名作,多听听讲座,多看老师作画就一下子会画了,就画好了的想法是天真的。知与行是辩证关系,一般人是知道后再去做,知在前行在后。而画画往往是行在前,画出来了才知道其中之妙,而不是知就可以能。中国民间艺术家“面人汤”说过:“百听千看,不如亲手实践”。当然百听千看也需要,但关键还是要亲手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获得想学到的一切。有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谠“你讲的东西,现在我才真明白”。认识和能力的提高一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实践,才可能逐步领悟,变为真懂、真明白。有人心懒手也懒,画不好就埋怨老师不好。如果自己不努力多画多实践,把大师给你请来也救不了你。要知道,再好的老师也只能是学生的“拐棍儿”,拐棍儿只能帮你走路,而不能代替你走路,其实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说穿了都是靠自己勤奋刻苦的实践得到的。实践不应是盲目的实践,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实践有自己的规律:“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再进入到高一级的实践”,只有在反复实践,反复提高认识的前提下,实践的能力才会提高,除此之外没有捷径,没有诀窍,没有灵丹妙药。“急功近利”为何不可取?是因为急功者总企图少画或不画,少练或不练就取得成功,就想一步登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急功近利者皆属不知或少知者,不知道学有所成者,无一不是用辛勤的汗水十年窗的心血换取来的。戏曲名角无一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出来的。在世界之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哪个大画家都是笔不离手,哪个大歌唱家不是曲不离口?
徐悲鸿先生讲得好:“不画一千张素描是画不好的”。充分说明实践的重要,“没有数量就没有质的飞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普遍真理。绘画不是懒人的事业!一定要做到三勤:勤动眼、勤动手、勤动脑。只有当你画得头痛脑胀,做梦也在画画时,当你越画越觉得难时,你才真正地学进去了。学画不着迷不行,要像球迷迷球,棋迷迷棋,戏迷迷戏,英雄迷美人那样一日不画手就发痒才行。如果你画得很轻松,听着音乐,聊着大天儿,如玩耍一般能学好吗?学素描是苦功夫、笨功夫、硬功夫,要像苦行僧一样自甘寂寞。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师传授的是前人几百年中总结的经验,以及老师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再好对学生来说是属于“间接经验”,只有自己在实践中去领悟它掌握它,才能把这些跨越百年之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才能把知识财富据为已有。离开了努力实践,一切都是空谈。要少幻想多实践,少空谈多实干,懒惰的人千万不要学画!其实懒人什么也学不好。
理解与诚心
艺术是强人搞的事业,走入学艺之门就进入了无底之洞,艺海无涯!要学习好,有画内之事同时也有画外之音。徐悲鸿先生常说:“学习绘画要诚实”。如果不热爱不酷爱绘画,没有一颗挚着的诚心,要想学好是不可想像的。要把艺术视为生命,视为最神圣的理想追求不懈,鞠躬尽粹死而无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诚就是一心一意地在画室中做学问到大自然中去苦练。不浮不燥。要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诚心诚意开始,要学而不厌,胸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脚踏实地不哗众取宠。真诚就不应陈规墨守,满足于一知半解,要敢于进入不知禁区,探索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研究新问题。真诚就不能马马虎虎,大大咧咧,三心二意,身在画室心在外。要心静如水,专心致至。懒于实践,怕苦怕累,天热了不能画,天冷了也不想画,总想舒舒服服是心不诚。真诚不会有私心杂念,在众人面前不怕出丑,不怕失败,怕失败就不敢画,不敢尝试,越怕画坏越坏,越想画好越失败,都是不虚心作的怪。成功属于下笔肯定自信,不模棱两可,敢于肯定也敢于否定的人。学画切不可谨小慎微,大丈夫要拿得起放得下,该出手时不犹豫。真诚者皆精于勤,折不挠,重基础,苦中练,勤实干。我认识一个学生,他几个深夜披着皮大衣在寒冷无火的屋子里彻夜画“大卫”头像,有志无所不能。
我也认识不少对艺术真诚的学生,他们千里寻师,寒窗彻夜,几经考试落榜腰不弯,最终中第。有因画不好痛打自己嘴巴的,有的因画不好一个人深夜中拿着一瓶酒徘徊于操场之上的,他们无不通过长年累月地努力而得到真知,成为超群之人。珍视实践的人必知寸光阴之可贵,不会因年轻而无紧迫感,不因取得成绩而懈怠。时间不会倒转,过一秒少一秒,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米开朗基罗罗曾告诫年轻人说:“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享乐?欢乐越诱惑越可怕”!图安逸,贪享乐,无抱负,少理想最可怕,是最大的不诚!
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一颗真诚的心,都在挚着地探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法国画家德加大家很熟悉,他长期作画用眼过度,到了晚年竞双目失明,此后,他凭借双手的“触摸视觉”,做了许多小型雕塑,是他所熟悉的芭蕾舞、骑士和女人体等题材,自嘲为“盲人的手艺”。俄国画家列宾,日复一日地不停作画,至使晚年右手因肌肉萎缩而右手瘫痪,他用绳子把调色板吊在脖子上,用不熟练的左手继续画出不少杰作。凡高从不满足于素描初级阶段的观察,他追求“深入发现,深入理解和深入挖掘”,为了画好素描从不遗余力。他说:“我时常吃不饱,带着饥饿感的肚子,坐在河边画素描”,他经常一天作画十六七个小时,他的成功完全靠他的拼搏,他说过:“为艺术我可以豁出全部生命,为了它我近乎崩溃,但我无所谓”!他们对艺术事业何等真诚,何等挚着!毕加索说“人们收藏我的画却不知收藏的是什么?那是我的鲜血,心血才是我注入画中的真正东西”。伟大的艺术家无不是在用血汗和赤诚心灵呼唤着艺术,贡献着自己的一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认为:“画比天高”!(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