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评论、点赞,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
一年一度的美术学院入学考试结束了,一位老师讲了一个笑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说有位考生从考场出来,半天发呆不说话,看样子是没考好,在大家的再三追问下他才垂头丧气说了句:“考题是活的”
不知什么时候,美院的考题就像一个“绣球”,考官把它抛向哪里考生们就涌向哪里,有趣的是,考试过后,有的考生还徘徊于此,坚信明年的“绣球”还会降落这里。许多年来,对于某些学院考题已成定式,考生们为此操练得昏天黑地。久而久之,考生们头脑中已养成一种习惯,即你考什么我就练什么。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朱乃正先生所讲:“各地美院都有一种规格要求,考学青年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学规格,学一套让美术学院可以接受的相当熟练的套路。”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例,某一年的考题是绘画类考人物肖像,工艺类考石膏像,大有几年不变之势,于是考生们得到这样的信息,即考工艺类的就去练石膏像,考绘画的只管练人物肖像好了,在我所接触到的考生中有不少学生石膏像画的不错,画肖像却不成样,反之一问方之不是人物没画过就是石膏像没练过,或者说“死的”(指石膏像)会画,“活的”(指人物)就不会,试想这种押宝式的学画能通过大学考试吗?
关于考题:
经常有考生这样问我“美术学院今年能考石膏像吗?”面对这种问题我常常无话可说,原因是这些考生把考题看得太随便,请问如果人人都知道考题那还叫考题吗?我要提醒考生朋友们:研究考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首先要搞清楚考题的目的是什么?
“考题”是每个学生既熟悉又惧怕的单词,许多同学被它折磨得死去活来,有的同学在考取之后甚至不愿再回首那考前复习的往事,因为那是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日子。然而,那些考上的或没考上的同学却从未认真考虑过“考题”究竟要考的“是什么”?
自我国各美术学院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题的内容主要为三种:素描;色彩、创作(指专业考试)。从出题的立意看“考题”基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称为“恢复式”,这个阶段考试的内容及要求(评分标难)基本上是沿用文革前美术学院考试的模式,考生们试卷上的绘画风格基本是单一的。第二阶段也可称为“提高式”,这一阶段的考题提高了难度,扩大了考题的范围,认可了多种绘画风格的出现,出题者的观念在发生悄悄的转变。第三个阶段可认定为“素质式”,此种样式的考题注重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其优势在于既要考生展示坚实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要表现出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一点对一个艺术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归结起来,前两种“考题”的取向要求是:不管考的是石膏、静物或者人像,都必须在画面的构图,形体的比例、透视、结构、解剖、调子、线条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只不过第二阶段试题在表现技巧和方法上有了更高要求。而第三阶段的“考题”意在对上述基本要求的创意性运用。如果说前两种“考题”取向是“死的”,那么,后一种“考题”则是“活的”。综观这些年来“考题”的摆置内容就可见由“死”到“活”发展之一斑,如:从将石膏像直立摆放(静态的、规则的)到把石膏像放倒融到静物中加之揉皱的牛皮纸(改变视觉习惯、动态的不规则性出现),以至从有规定的默写“考题”到文字“命题的创意发挥,所有这些“考题”的演变发展是在暗示一种信息,现在和将来的“考题”都尽最大的可能去挖掘出那些真正具有相当造型能力和技巧,同时又具有相当艺术修养的高素质的学苗,使那些临阵磨枪只为找出路而绝无艺术细胞的考生再难混入艺术学府。当然,即使将来实行“宽进严出”的治学制度也只能是那些合格者方能打出“山门”。
关于老师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在人间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月,其大意是做老师的只能起引路的作用,至于以后的路还得自己走,迟到问题还得自己解决,要提高还得自己悟。但是,对于不甚成熟的学生来说,老师引路的方向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老师引对了路,学生可悟性大开,学可事半功倍;要是引错了路,岂不让学生误入歧途,何日又能“悟”出头呢?对于有的学生“悟”不出来改行作罢,假使有的同学“悟”不出来“走火入魔”,那“引路人”岂不罪过。上述言词并非危言耸听,言过其实,当今的美术教育界确实有这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之现象,如有的“引路人”竟然让学生画肖像时只管去背画一个人的脸谱模式来参加美院考试,至于像不像所画的模特儿本人并不重要,致使学生们以后不管画谁都像同一个人,从而养成了模式化、概念化的坏毛病,这种引路方法叫学生何时能“悟”出头呢?还有甚者,有的“引路人”不是教考生研学造型之规律,而是将自己研制的“高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其画面“高超技巧”游离于造型本质、视谬误为神明。我以为,对考生来说“引路人”执意强调自己的个性、技巧、风格样式,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具备“死的”造型能力,只有从客观的角度,尊重科学,以辩证的观点,抛弃自身偏见,因材施教,将艺术之总体基本规律传授于学生,走出人为的“圈套”,才能培养出“活的”造型能力(基本功),使学生更快地“悟”出艺术的道理来。
关于学生:
现如今考美院的学生可分四种,第一种是不知自已有无艺术天赋,拼文理科大学又无出路,所以选择艺术类大学(文化课要求较低)来投报。第二种是自己想不想学不知道,只是家长年轻时酷爱过艺术又未能如愿,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第三种是听人说学艺术将来可以挣大钱,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学上就是。第四种是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以至发展到热爱的程度,应当说这四种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只是后者希望要大一些。对于艺术才能来说,有人先天有,也有后天来,很难讲谁行谁不行,要说成功与否,只能看谁学的得不得法,得法者事可成。
我曾接触到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考学青年,其中虽不乏优秀的艺术学苗,但也有考过一二年,甚至三四年的,为什么没有考上呢?我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确存在许多考不上的因素(文化课除外):①首先是那些看似画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手头功夫还算不错,但心智不够,也就是只顾练手,而忽视练心,虽然画得很熟练,但最基本的造型规律却没抓住,画出来的东西华而不实,一般来讲考官是不喜欢这样的学生,因为美术学院培养的是艺术家而不是画匠,实实在在地练才是这些考生的出路。②还有这样的“聪明”学生,他们学画像逛自由市场,今天这里,明天那里,似乎在博采众长,到头来任何一位老师的真传都没有得到,却把大部分时间都扔在路上了。②另有一些学生学画过于机械刻板,不注意感觉上的东西,有的甚至用尺去量石膏像,这样的学生缺少的是感悟力,就像一首歌不是唱出来而是说出来的。学艺术如果没有了感觉那将是可伯的。④不求甚解是另一类学生的毛病,他们画画很少过脑子,仅仅依赖于眼睛所看到的表面现象去画画,不是通过观察画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这类学生缺少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如画人物肖像却不知解剖如何,就像外科医生不懂解剖一样危险。
以上所述还只是众多问题的少部分,说实话,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不用功或不会用功,另外,他们不懂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就我的经验看,凡是会用功的学生没有一个考不上美术学院的,因为除了天赋外,他们还有勤奋。目前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考生盲目迫求画面及所画形象的所谓生动和冲击力,作画状态浮躁,不知所以然的强调表现,结果辞不达意却在孤芳自赏,这对于初学画画的考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学画方式应该是:首先确立学画的志向,制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起点,以认真的态度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学下去,切莫求急求快。我经常向考生们举这样的例子:假如要考上美术学院需要解决十个问题就可以的话,那么一个问题就值10分,你在一个月里解决一个问题就等于得到10分,以此推下去你用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问题是你肯不肯下功夫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然而,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说到底,对于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把知识学懂、学通,把十个问题弄懂,然后穿起来运用自如才算弄通。对于教师来说,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教育”这个大问题,不同的教育方式引来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文化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应该走出“死”的教育阱影,去遵循教育所特有的科学规律,来培养我们未来的艺术新人,使他们经得起时代发展的考验,以至在我们未来的美院考场里不再重复我开篇所听到的那个关于“考题是话的”的笑话!
广告位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