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评论、点赞,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
下面以色粉画头像案例,来说说色粉画头像创作,遵循 “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归整体” 的逻辑,通过多阶段的技法推进,实现形与色的高度融合。
起形阶段:捕捉整体框架
创作伊始,画家一般会以轻松且概括的方式构建人物的基本形态。他通常选用软质色粉笔(或炭笔辅助),先观察对象的比例关系 —— 如头部与身体的比例、面部五官的间距、大褶领的外形跨度以及手部的姿态结构。以画面中人物为例,他会先确定头部的中轴线,用浅色调色粉(如浅灰、淡棕)快速勾勒头部轮廓,标记出额头、颧骨、下颌的结构转折;接着定位五官,用简洁线条画出眼睛、鼻子、嘴的大致形状与位置关系;对于标志性的白色大褶领,以流畅曲线概括其外轮廓与层次范围;黑色衣物则以大块面线条划分肩、胸、手臂的形态,手部用几何形(如椭圆形、圆柱体)概括整体轮廓。这一步重在 “搭骨架”,线条松动,色调简约,只为后续塑造提供精准的形态参照。
铺色阶段:奠定色彩基调
确定轮廓后,画家开始铺设大的色彩关系,同时借助揉擦技法(用手指、纸巾或海绵)融合色块。脸部以暖色调为基础,选用浅肉色、淡赭石色铺出亮部,用稍深的赭石、灰紫铺出暗部,初步区分受光与背光的色彩倾向,同时交代额头、颧骨等结构的色彩变化;白色褶领以纯净白色为主,暗部叠加浅灰、淡蓝紫(冷色调),营造体积感基础;黑色衣物并非单一黑色,而是调入深红、暗紫等色,亮部带暖调深灰,暗部加冷调黑紫,初步体现织物的厚重感;手部同步铺色,用肉色、浅棕区分手背与手掌、手指的明暗。揉擦的运用让色彩过渡自然,大色块融合为后续塑造预留笔触表现空间。
深入塑造阶段:强化质感与体积
这一阶段是让形象从 “平面” 走向 “立体” 的核心。
脸部塑造:画家细致刻画五官与皮肤质感。眼睛用深棕、黑色刻画瞳孔与眼线,浅米色、淡蓝提亮高光,表现晶莹感;眼睑褶皱、眼角细纹用细色粉描绘后揉擦,让肌肤过渡自然。鼻子强化鼻梁明暗交界线,亮部用浅肉色提亮,暗部用赭石加灰,同时塑造鼻翼的柔软感。嘴唇以淡红、玫红区分唇线与唇面明暗,表现薄厚与湿润感。面部皱纹通过多层叠色实现:在额头、眼角等部位用浅褐、深褐细画皱纹走向,再轻揉边缘,使皱纹融入皮肤,显自然真实。
褶领塑造:聚焦白色大褶领的层次与蓬松感。用不同明度的白色(加浅灰、浅蓝),顺着褶皱走向逐一画明暗,亮部用纯净白色,暗部叠浅灰或淡紫;再以细色粉勾勒褶皱边缘,模拟蕾丝的细腻感。通过叠压与精细刻画,既表现平面褶皱层次,又强化立体空间感。衣物塑造:黑色衣物进一步丰富色彩层次,在深红、暗紫基础上,用深红色粉以细线条或点添加暗纹/装饰,表现面料纹理;强化明暗交界线,亮部暖调深灰、暗部冷调黑紫,结合揉擦与叠加,让织物从 “色块” 变为 “有厚度的纹理织物”。手部塑造:刻画手指关节、指甲与皮肤褶皱。用肉色、浅褐画手指明暗转折,淡粉色提亮指甲、深褐勾勒边缘表现剔透感;手背青筋、皮肤纹理用细色粉小心描绘后揉擦,让手部显真实且有生命感。
细节刻画与整体调整阶段:追求极致与和谐
最后阶段,画家从 “局部精细” 与 “整体和谐” 两方面打磨作品。细节刻画:强化各部分质感 —— 脸部用极细色粉点画毛孔、老年斑;褶领检查每处小褶皱,确保层次丰富自然;衣物装饰细节更清晰,色彩过渡更柔和;手部纹理、关节凹凸感再加强。整体调整:统筹色彩与光影。调整脸部与褶领、衣物的色彩衔接,让肤色与白褶领、黑衣物的色彩互动更自然;强化光源统一性,协调受光面亮度与背光面反光;调整虚实关系,前景手部、脸部细节更实,背景或衣物边缘适当虚化,增强空间感与主次关系。最终让人物神态、服饰质感在色粉的层次变化中,呈现出细腻逼真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广告位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